一一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自我理论之比较研究 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吉林大学新闻系杨绿谢闻麒 嘀要精神分析学派各种理论的差别集中体现在关于“自我”的不同理解上,本文分析了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对自 我的不同理解,试图阐明“自我”理论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变化 f}键词1自我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曾自喻为在弗洛伊德理论的“磐石”上创建了以 自我同一性概念为核心的生命周期理论,然而继承关系虽在,变 革也是逐渐彰显。在这种继承关系中,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 论中矛盾的自我不可避免地带入到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来,并引 起新的变化 一、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中矛盾的“自我” 在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中,“自我”这一概念的所指隐 含着诸多矛盾,其一,自我作为本我的一个延仲部分,直接与外 界相联,掌有认知环境的能力和执行任务的能力,它同时还是超 我的监督作用的执行者,但它不能产生能量,只能接受本我的能 量贯注,所以它是个无力的不能自卞的执行氰赋予自我以骑手 的位置,却未赋予自我以骑手的力鼠其一,自我作为与外界发 生联系的机构,不得不是意识的,而自我的防御机制又仅是在无 意识的状态下发生作用。其三,在弗洛伊德自己的著作中,自我 的所指也常常是混乱的,它有时指与本能相对的压抑和防御机 制,有时指区别于他人或对象川_界的自身。 所有这些矛盾的根源都在于弗洛伊德对心理能量产生机制 的矛盾设定一一能量产生于压力。压力源一方而是个体生存的 需要,即本我的能量;另一方而是需要受到压抑,而社会是使需 要受到压抑的卞要因素,超我是社会在个体内部的内化,所以超 我拥有这一部分能鼠我们看到,这两个部分实际是弗洛伊德为 人格设定的两个方而,即生物性和社会}比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结 构需要一个中介来把它们统摄起来,这个统摄者同时具有认识 此_者的能力。 这种设定,仍然是基于笛卡尔以来的卞客一分的f} IH`ho笛卡 尔以怀疑之思确立了认识卞体的存在,同时确立了被卞体认识 的对象一一客体,由此引出客观}日_界如何反映于卞体的问题,即 卞体如何能够认识客体在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亦是努力解释 卞客一者的关系,自我就是作为卞客之间的中介而存在,“自我 试图做川_界和本我之间的媒介,它要使本我遵照川_界的要求去 做,并通过肌肉的活动,使}日_界适应本我的要求”。并且弗洛伊 德将卞体性拆解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影响两个方而但他认为客 体对卞体的影响是潜意识地发生的,正因为这种影响的存在使 潜意识拥有巨人的能鼠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的核心任务是 阐明潜意识的本能动力学原理,其中最重要的心理事实是本犹 因此,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自我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等 待指令的地位,这使自我显得有些可有可尤但实际上,作为唯 一与现实相连的心理结构的自我,起着执行和调N作用,其地位 不可能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弗洛伊德在晚年放弃潜意识、意识 系统与人格结构系统的对应关系,“意识的三种特征和心理结构 的三个领域并未合成和谐的三对”并试图给自我更人的空间。 弗洛伊德理论喻示了一个统摄者应该做的事,但没有承认 它的统摄者的地伉我们看到,后弗洛伊德卞义都或多或少地牵 扯到这一矛盾中来,其中尤以自我心理学派,致力于论证这个统 摄者的力量和作用,并力图整合生物性和社会性的两方而因氟 二、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弗洛伊德对自我问题的回避导致后弗洛伊德卞义者不得不 而对这个矛底同时,在而临剧烈变动的时代,解决具体的现实 问题时,本能理论的解释力日显不尼作为一个系统的人格,需 要一套可完整描述的、清晰可见地与现实相勺_作用的机制和一 个此种机制的承担者,这个承担者要能够解释社会环境及其变 化如何影响人格的成民,影响个体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意义,并且 要能够整合个体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并能够整合个体对自 身生物性及社会性发展的认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ego- iden tity)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的。埃里克森在1968年出 版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的引论中记叙了同一性概念 的最初涵义:当时就诊的人多数病人是在战争的紧急状态失去 了个人同一性和历史连续性之感他们失去了对自己的中枢的 控制。“就精神分析的图式而言,这种控制只有自我(ego)的‘内 部机构’能为之负砚” 作为个人判断他自己的依据的心理机构,自我同一性首先 是“一个‘位于’个人的核心之中,同时又是位于他的社会文化核 心之中的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建立了这两种同 一性的同一性代实际上,在个体意义上,自我同一性规定了个 体何所是,规定了自我的疆界(eg。一boundaries正是这一规定 }N}决定了个人的生命周期,决定了个体成熟的动力在于自我整 合的需瓷 埃里克森的前进一步在于,他指出对个体产生作用的环境 实际上是人的心理社会环境,即“处于你的内部”的环境但因为 埃里克森不能超出身心一元的基础,所以他无法将社会影响作 用作为一种个体适应机制细致地阐明,无法在纷繁复杂的个体 环境中提出一个)’一泛有效的模式,他的生命周期理论暴露出来 的最人问题在于,他假设了个体成民到某一阶段,就会有一定的 社会环境及其需求与之相对应,似乎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总是 在某一特定的时期规定性的出现的。这种平行论调显然不是真 实生活的反晚因此有学者认为埃里克森所言的心理社会环境, 其所指并没有超出哈特曼的‘旧常可预期的环境”的所抵正是 在这一点上,在埃里克森之后的研究者更多注重社会认知因素 的作用机市I} 三、自我的整合 埃里克森指出弗洛伊德在1926年维也纳的一次演讲中曾 提出他个人的“内心同一性的清晰意识”,埃里克森认为这是弗 洛伊德唯一的一次使用这一概念,但他认为这并非偶然,弗洛伊 德在其民期的公闷的探索中,体验到他自身之内同一性的模糊 的力量,体验到他与犹太种族的同一N}o 弗洛伊德也赋予自我以控制、整合的机能,但他把自我看作 是本我、自我、超我结构中的传承者和执行者,同时又不曾赋予 自我以力量,这种以刀砍刀的矛盾将自我的机能从整体的人格 中分离出来,成为个体自身之外的审视氰他在意识与潜意识、 自我与自身、自我与他人之间划了一条巨人的鸿沟。生物的、与 社会的自我如何整合,在弗洛伊德那里,从未得到充分论述 自我的整合作用既已孕育在弗洛伊德的体系中,后来者就 必然解决自我的统摄者地位问题,如果自我始终处于人格三结 构之中,那么它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它必须超越这个内在相牵 制的结构。正如本文所论述的,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理论家, |
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地图|【道勤网】-www.daoqin.net 软件视频自学教程|免费教程|自学电脑|3D教程|平面教程|影视动画教程|办公教程|机械设计教程|网站设计教程 ( 皖ICP备15000319号-1 )
GMT+8, 2025-4-30 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