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让我们聚焦于一个对一线美术老师来说特别重要的工作事项——美术社团课、工作坊等,如何办好?如何办出特色和影响力?如何不断地“推陈出新”? 先抛出一个总的想法:美术教师除了“上好课”的本职工作外,绝大多数还承担课后的社团辅导等工作,还要不定期地做艺术工作坊的策划、组织和展示——这的确都是很辛苦的事情,然而如果换种心态,投身其中,也许会有平日上课不可多的惊喜所在。加之不断地教学成果累积,假以时日,美术在学校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美术老师亦会获得一种职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所以,不管如何,建议我们的美术老师还是对“社团、工作坊”多一些参与和投入,效果可期。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的事项来说一说: 首先我们要做一个区分,那就是“美术社团课、工作坊”分属课程教学的“前、后端”:前中端更多涉及美术社团课程的构建和具体的教学实施;后端则更为集中在艺术、美术方面的“展示、展演、展评”上,是属于“集中的成果汇报”阶段。 前中、后端工作关联密切——“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美术社团课程需要传播和成果推介,工作坊的展示必不可少;然而,如果没有前端的课程支持,那么工作坊也会办起来“举步维艰”,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作坊也不能“无中生有”……这些都是朴素的道理。 顺承上述思考,我们分别来看一看美术社团课、工作坊等如何“办好”与“出新”? 一、前中端——美术社团课及其教学如何“办好”? 1. 美术社团课程(有些也被称为课后330课程),区别于常规国家美术课程,其有着很强的实践、实操特色,比较强调美术专门技术、技艺的学习和深度体验。但教师也要知晓其仍属于基于学科专业的育人行为,而非只是“为技术而技术”。明确来说,教师或社团负责人不能“任性而为”,要有一定的“课程意识”,要能够对多样化的艺术学习内容进行有层次和逻辑的组织,并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 社团课如要办好,一定要凸显“特色”,找到自身的“品牌标识”。对此,我们鼓励老师们结合自身的艺术兴趣和专业擅长,给予学生多元化且富有趣味的艺术体验。这里,我们列举若干比较典型的社团类型:书法、创意水墨、中国画、油画、拼贴画、剪纸、烙画、漫画/动画、沙画、石头画、纸雕/衍纸、综合材料、3D打印、蓝印染(扎染/蜡染)、泥塑/陶艺、麦秸秆创意画、手工编织、摄影摄像、服装设计,等等。 3. 社团课办得好,选择有标识和显示度的艺术类型只是一方面,如若其要“立得住”或“办的扎实”,还要积极探索学科前沿,给学生呈现前沿的艺术理解和体验。当然,这里的“前沿”还包括教育教学中的前沿教学方式、方法,如现在多提到的跨学科、项目化、课程思政等。综之,需要在艺术和教育两方面精进和用力,这样的美术社团或课后服务方才更显“底蕴”。 4. 美术社团还要尽可能体现“在地性”或有区域特色——这差不多已成为业内共识了(这也是让社团具有显示度且办的“有声优色”的重要途径)。对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将身边的资源给融入自身的美术教学中,这样也更容易让学生获得一种“亲近感”。例如,北京不少学校的美术社团课(也包括常规的美术课)中就积极融入“北京中轴线”“三山五园”的一些特色化内容,对此做系统的课程研发。此间,教师在融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同时,还要做好“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让古老的地方文化艺术焕发现代神采,这样也更加能够激发中小学生的艺术探究兴趣和表达欲望。 图:具有北京特色的学生美术作品展示(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图:鄂尔多斯学校工作坊展示,凸显地方资源特色 5. 美术社团或艺术工作坊,其“特色”一方面体现在“结合地方”,找“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就是要“向内挖掘”,尽可能结合本校校情、学情或校园文化。笔者在此方面见过不少,示例一二:(1)有学校和某航天研发科研机构关联密切,便将“航天精神、航天文化”融入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那么美术社团就可以带领学生制作航天模型、组织团体创作航天主题的系列创意绘画作品;(2)有些学校校长确定了“融合与创新”的办校教育理念,那么美术社团课程就可以结合科学、技术和艺术元素等,以此来进行关联STEAM的特色美术课程。 图: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美术社团展示 图:北京育翔回龙观学校美术社团成果展示 6. 美术社团后期的课程教学,“展、学、评一体化”非常重要,这也是由其天然特性所决定的——区别于常规的课堂授课,社团课的教学形式往往比较灵活(或“不拘一格”)。因此,负责老师可以多种方式推进相关艺术实践活动。其中,“展、学、评”三者不是分离的,可以有效融合。从效果看,这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反馈之余,更可以提升社团在学校(乃至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做到成效“有目共睹”。 图:学生在展览现场介绍自己的作品 7. 社团课办的好,学校以外的“社会力量”不可忽视,教师也可以从广泛的社会资源中“借力”。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将身边的资源给融入自身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就可以积极联络学校周边的文博及艺术机构,具体做法可以有:双方筹划馆校合作,在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开美术教学活动;借用特色艺术资源进行美术学习及学生个性化的艺术创作,丰富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展示形貌;邀请民间艺人或行业专家进校为社团学生进行宣讲;在社会场域、场所进行学生的美术作品展览与宣传…… 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生团队联合开发美育课程在学校的成果展示 二、后端——美术社团及工作坊的展示如何“出新”? 前面我们谈的是如何把美术社团和工作坊“办好”,更多是基于教学过程的视角(属于中前端)。接下来,我们谈谈美术社团及工作坊的展示如何“出新”,这主要是基于“成果汇报与展示”的视角(属于工作的“后端”层面)。 图:内蒙古鄂尔多斯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现场 笔者想先强调一个主张,即“美术老师不必,也无需排斥社团或工作坊的最后展示环节”。想必有些老师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抵触’情绪”——美术课只要教的好、学生喜欢即可,干嘛非得整一些“花里胡哨”的展示或“表演”呢?——对此,自己的看法是: 美术,是一门重要的艺术类学科,具有很强的“视觉性”(或直观形象性),其需要让学生有丰富的艺术体验,并通过特定的作品来进行表现或表达。那么,最后有一个“展示、展览、展演”也自然是题中之义了。固然,展览的作品都是较为优秀(或非全体、非常态的),但这从某个层面也可以说明教师的艺术理念、教育观念,展示学生团体的优秀艺术素养。如果有更多的跨校际观摩的话,这种社团工作坊的展示,还可以有着“宣传、分享、交流、共进”的作用。如果大家能彼此借鉴、美美与共,难道不是特别好的事情吗? 其实,社团及工作坊的展示(类似的还有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也有其正向的积极作用——其虽然不代表常态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形,但也可以如同“时装发布会”一般,具有“引领风尚”的作用。社团展示做的好,自然也可以实现某种层面的教育引领、示范作用,提升老师从教、学生表现的自信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予以“排斥”或拒绝。 关于“出新”方面,其讲究的是作品要有“特色”。那么如何才能有特色呢?几点提示如下: (1)社团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尝试非常规的艺术类型和表现形式。素描、色彩、速写等大家比较熟悉,那么是不是可以积极引入非遗手工艺、一些地方性或“小众”的民族艺术类型呢?如北京的老师,就有带领社团学生做毛猴、兔爷、面人儿、景泰蓝等,有着非常强烈的民俗气息和老北京特色。 (2)丰富作品的表现媒介和材料。如一乡村的美术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使用秸秆、叶子、植物种子、鹅卵石等去完成美术作品,有着很强的乡土和自然气息;城市的美术老师也可以使用生活中的一些现成品(如废旧快递纸盒、塑料瓶、水杯、一次性筷子等)做综合材料的拼贴,进行环保主题的艺术表达。 (3)尽量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一味地传统,似乎缺少新意;一味地现代,似乎少点根基。好的艺术表达,可以将“传统与现代”以某种适当的方式结合。这方面,很多知名的大艺术家都为我们做出了示范与榜样(徐冰、蔡国强、吕圣中等,其艺术的主要特点即为用当代的艺术方式去传递传承文化,且融入个性化的艺术思考与创意表达)。学校的美术社团创作亦可如此。例如同样是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通化张杰老师的撕纸便有很强的当代气息——非创作材料和造型的当代,而是学生可以表现“当下的生活”,作品富有“当代性和现实感”。类似的,也有学校社团老师带着学生用蓝印染的方式去进行现当代生活用品的再设计和创作,亦别有一番趣味,作品很“吸睛”。 图:描绘村民用手摇发电机作为捕鱼工具的场景(通化 张杰) 图:吕胜中另类剪纸艺术 (4)顺承上述所言,学校美术社团或工作坊的艺术创作,其还需要让学生真切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感”(即“言由心生”)。这样的美术创作才是“真实的”,才更加具有艺术的感召力和信服力。笔者见过一些学校的美术展览,其实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亲历亲为”地策划、推动和组织,学生的作品亦有很强的“成人气息”——这样的“虚假展示”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 (5)在作品的呈现形貌和方式上,“大型、立体、综合”地展示是比较容易出效果的(当然,也不一定非要一味地“摊大饼”,学生的作品“小而精、小而美”也是非常好的)。对此,笔者在本公众号之前写过一文是关于“儿童装置艺术”,感兴趣的老师可以参阅。 图:大型儿童艺术装置的现场展示 图: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学生艺术展演现场(藻井作品) 以上所述,更多是从展示、展览的作品角度出发,然而对于“出新”而言,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关切,即“工作坊的现场展示”。尤其是在类似于各种级别的“中小学生艺术\美术展演”。其间,好的现场展示会吸引众多的与会者参与进来,极大地增强新闻与传播效应。 具体而言,为参与工作坊策划、组织的老师们提供几点个人想法: 第一,注重营造特色化的展陈空间,做好精心设计。这里说的“特色化”,可以是展陈空间不要过于“简陋”,在有专项经费支持的前提下,可以做一些特殊构造,使其“一坊一品”。例如,学生的剪纸作品展示,就可以将空间设计为“传统民居”样式,使得作品以“剪纸窗花”的样式进行呈现(或学生的编制工艺展示,也可以创设一个日常起居的生活情境);某校美术“中国颜色、草本芬芳”的主题展示,就可以在现场模拟中药房这一情境,同时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也呈现中草药的加工制作和最终完成相关作品的整个过程。总之,学生的美术作品不一定非要如传统般“挂上墙、摆上台”,可以使其“嵌入”到一个特定的空间场域之中,这么做可以在增强现场艺术氛围的同时,还有助于让参观者明白艺术“在生活中活学活用”的价值所在。 图:鄂尔多斯东胜区第四小学“遇见 绽放”学生艺术工作坊展示 图:内蒙古鄂尔多斯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现场中的工作坊展示 第二,可以适当增强现场的互动和参与性。美术工作坊,如果是在比较重大的艺术展演活动中展示,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参观者。对此,一般性地“远观”或“默默看”就少点趣味了。对此,组织者不妨组织社团的学生做一些现场的动态展示——呈现作品制作、创作的经历和过程。这也有助于满足参观者的好奇心(其可能多会想,这些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参观者和中小学生一同制作,这有助于形成热烈的互动氛围。不过需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现场制作展示和互动”还是要秉持“真实性”这一原则(且要量力而行),不要让我们的学生变成“演员”——“虚情假意的表演”是我们必须要反对的(孩子应该是主角儿,而非“工具人”)。 图:内蒙古鄂尔多斯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现场中的工作坊展示 第三,展示的不仅仅是美术作品,还有其背后特定的美术教育理念、课程教学观和教学的方式方法。这一点往往是大家(策划者和参观者)都比较容易忽略的。好的作品和展示效果,一定不是“无中生有”的——没有平时精心的教育教学指导,优秀的作品就不会涌现。所以,特定的工作坊展示,也需要呈现其“无形”的教育价值观、课程教学观、教学的方式方法等。这样的展示,方才是符合“基础教育”的本义与初衷的。 例如,尤其是对于一些民间手工艺的作品展示,很多美术社团往往多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坚持创新,将传统的非遗或民族工艺进行现代化转换,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由此,学生的作品也自然要体现一些现代性和童真、童趣。因此,美术社团及工作坊的展示,一定是要有背后的育人理念来加持的。 图:巧用学校空间的综合立体化的艺术展示 结语: 当下是一个信息传播极大便捷、注重沟通和表达的时代,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一线美术老师在辛苦教学之余,确实可以积极尝试以多种方式来推介、展示、传播自身的教学成果。其间,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会培养其艺术的自信心、自豪感。因此,在“学校有支持、教师有意愿、学生有好作品”的前提下,美术社团和工作坊的展示可以更多一些。当下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素养是否真正落地、素养在美术学科的教学成效如何,相信这也是一个可以进行充分“检验”和“印证”的环节。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段鹏作于2025年3月18日为公众号原创、首发转引需要注明出处 |
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地图|【道勤网】-www.daoqin.net 软件视频自学教程|免费教程|自学电脑|3D教程|平面教程|影视动画教程|办公教程|机械设计教程|网站设计教程 ( 皖ICP备15000319号-1 )
GMT+8, 2025-5-9 13:33